你真的了解发酵豆粕吗


发酵豆粕已是饲料企业广泛使用的一种原料,但对其效果的评价不一,检测和评价标准也各执一词。香红星老师毕业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长期从事酶制剂、微生物液体发酵及原料固体发酵的科研、工程设计、设备安装。现在拥有与国家饲料工程中心联合实验室一个,与中粮集团合作申报发明专利2项,拥有自主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经过预消化的饲料原料可以提升饲料品质、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等。豆粕、棉粕、菜粕等蛋白原料、玉米等谷物、麸皮、脱脂米糠等是很好的发酵原料,通过不同的配方组合可以发酵出适用于不同饲料产品的发酵原料,但是高油脂含量的原料不适合微生物发酵处理。

主流发酵豆粕工艺流程是原料豆粕不用粉碎,不灭菌,加水和菌种至40%水分,堆积静置发酵48-72小时即可。商品化发酵豆粕水分取决于粗蛋白水平,一般在8-10%。50%粗蛋白指标已经成为行业潜行标准。但香老师从能耗、品质、微生物活性等几个方面建议企业直接添加湿料或烘干至15%左右水分使用,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且发酵豆粕品质更高。

发酵豆粕品质判定:前提是学会掺假识别,确定为真的情况下再进行品质判定;掺假只要分为蛋白掺假、酸掺假、抗原蛋白检测造假、寡糖脱除遮蔽等。

判断发酵豆粕品质一般需检测如下指标:蛋白溶解度最关键,这是确保产品可消化性的关键指标,在国标法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设定了更适合发酵豆粕的ps检测方法;其次是抗原蛋白消除比率,采用elisa定量检测为好,需注意其检测结果的波动性;电泳方法可以作为抗原蛋白判定的辅助手段但是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和影响条件;不良寡糖脱除率采用薄层层析法即可,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用hplc方法;小肽含量采用三氯乙酸法;乳酸含量;vbn;灰分;粗蛋白;水分等。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发酵豆粕检测数据库,利用近红外扫描的方法快速检测。

实验数据证明:微生物在棉酚、硫甙、霉菌毒素脱除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可以大幅度提高原料蛋白溶解度,并且有高比例的小肽和有机酸产生。谷物类的发酵主要是对淀粉的处理,发酵关键在于单糖比例的低含量控制和还原糖量增加。脱脂米糠发酵可以将植酸的磷95%以上降解为枸溶磷。

香红星老师总结:利用微生物预处理原料可以为饲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需严把发酵原料采购关。更多的了解相关产品的生产原理及正确、快速的检验方法,将有利于企业采购到高质量的发酵产品。建议企业采购是检测发酵豆粕的以下项目

常规项目:水分、粗蛋白、灰分。

特征项目:蛋白溶解度;

大豆抗原蛋白的elisa定量检测;

寡糖去除率;

小肽含量、滴定酸含量、物料酸度pH、VBN。

非常规项目:氨基酸含量

相关新闻